春日大地、草长莺飞。一场新雨后,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草木清香、沁人心脾。走进后,安静清幽的小径、长出新绿的树木、古朴典雅的老屋,勾起浓浓的乡愁。这个有着22座省级文物保护院落的村子,于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至今的每一年,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。
【资料图】
42处古院落 诉说着厚重村落的 浓浓乡愁
海上桥村位于巩义东部,距市区3公里,村域面积4.8平方公里,有667户2559人。据传,这里原有一眼翻花泉,人称“海眼”,终年不涸,人们搭桥过往,因而得名“海上桥”。
海上桥村核心区坐落清代中晚期古院落42处,22座省级文物保护院落如颗颗明珠散落,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的故居就在其中。整体建筑坐北朝南、北高南低,大多数为一进式和二进式四合院,院内配以厢房、倒座和门楼,雕梁画栋、古色古香。这些建筑因地制宜,巧借地形走势、妙用石块等材料,构建成海上桥村的和谐之境。走过青石小瓦拱门洞,曲径通幽处,三两个游人、四五朵春花、七八棵绿植,萦绕着素朴而迷人的风情,一转身、一回眸,总能遇到惊喜。
“一棵树就是一段乡村的记忆,我们绝不能让它消失。”为了一个院、一条路、一块石而专项施策,在海上桥有很多。角檐上的雕兽、墙壁上的窗格,甚至要动直径2厘米以上的杂木,都要经过规划组和工程指挥部的决议。这里的古蓝砖是从全国各地农村回收来的,麻扎泥是工人用脚踩出来的,里面添加了红糖、糯米、骨胶等传统原料,还有更多旧石条、石构建、石磙、石磨……在规划设计师彭志华的眼里,让文物活起来、让文化落地,才是打造海上桥的最高境界。
1米菜园,打造孩子们的田园教育基地
从一座座古老院落走过,山坡高处的一块空地上,10多个帐篷散布着。绿植绕藤春色美,池塘水清虾嬉戏。田间蔬菜长势正好,田园风扑面而来。几个人正在摆弄钓竿为孩子们钓虾作准备。
巩义市晏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宝和记者边走边聊:“这就是我们的乡野星空营地,在这儿能感受乡村生活,能看日出、夕阳和星星,孩子们非常喜欢。”
一个个四四方方由小木板隔成的微型小菜园里,小菜芽已经冒头,生机勃勃。“这是我们打造的1米菜园,首先是让孩子们了解1米是多长,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归整土地,种上菜。附近的土地已经流转,下一步计划扩大面积,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。春夏有田园美育、农事体验,秋冬有果蔬采摘、古村寻宝等。与村里的文化项目合作,还推出了古建筑、陶瓷、剪纸、拓印等体验课程。”而这,只是海上桥众多项目中的一个。
一口曾经甘甜深幽、滋养了几代人生命的辘轳井,一间历经岁月、依然站立的土坯房,一盘磨损了时光、磨平了辙印的老石磨,一所印证着经济往来、生息发展的古当铺,一棵挺拔伫立、遥望游子归家的百年老槐树……点点滴滴、层层叠叠,熏染着乡人无尽的乡愁、绵长的乡情、醇厚的乡恋!常宝带着记者走遍了海上桥的角角落落,话语中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
田园+高校,点亮古村落乡村振兴之路
美学引领,点亮乡村。大峪沟镇一级主任科员王晓辉说:“如何让古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稳走远,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中积累经验。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在‘写生+’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新的项目和元素。”
站在海上桥的西寨门,目光所及处有高楼林立,城市繁华可见;四野绿意盎然,春风拂面,让人心旷神怡,林果区保持了层层叠叠的原色。800亩林地,目前已种植板栗、黄金蜜桃、核桃、柿子等特色林果,确保了农民增收。
回归即是远行。目前,海上桥村已经与郑州大学、鲁迅美术学院、清华大学艺术学院、中央美院、首都师范大学等近20所高校签订了写生协议。
荣获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、全国“最美公共文化空间”、河南省“文化产业特色乡村”、“郑州市3A级景区村庄”等称号的海上桥村,有自己独特的资源,也找好了自己的路。闲暇时候,村民们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,热情地和游客聊聊村史,聊聊村里的变化。这样的场景照亮了村民当下的生活。
村庄烙上文化印记,项目强力支撑,产业赋予生命,这就是今日的海上桥。
正观新闻·郑州晚报记者 李晓霞 通讯员 吴瑞霞 文/图
标签: